楼主
电子版连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养成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喜欢的书陆续分享!无意中读到,特别激动!
上传电子版与大家分享,有点长,大家要有耐心!
书名: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养成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书名: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学习习惯和学习个性的养成
作者:
林 格,著名青年学者,教育专家,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负责人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项目——养成教育课题组组长。学术兴趣涉猎儿童教育、青少年发展战略等。教育代表作有《教育是一种大智慧》、《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等。此外,他还参与推动了我国十余种本土化教育理念的创造、孵化及传播,如“养成教育”、“阶梯式学习法”、“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等,为我国教育理念的创新及教育品牌的设计实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先上传第一本:书名: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养成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前 言
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优等生成功的两个关键内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习个性形成的前提。
(一) 习惯决定命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习惯。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各种好习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结合孙云晓教授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对培养习惯的具体要求,综合起来,自我培养习惯主要有如下原则与方法:
1. 几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一代青少年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人,是值得信任并且大有作为的一代人。看看飞速崛起的信息产业,大展宏图的主将不正是年轻一代吗?
正如陈会昌教授所说,从历史高度看,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面貌总的来说是在进步。
第一,青少年是时代精神最紧密的追随者;
第二,现在的青少年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了;
第三,青少年是当前市场经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探索者和创建者;
第四,人格和人性的复归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第五,现代青少年,个性中的创新性也显然比过去的青少年好;
第六,现在的青少年其实并不是没有理想、抱负,只不过他们的理想不像我们过去那样“远大”、“空洞”;
第七,现在的青少年比过去更加外向,更富于激情,等等。
总而言之,培养良好习惯需要几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才能完成。
2. 培养习惯,警惕非人格化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技能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单靠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譬如,有人提出微笑服务时,要求服务者露出八颗牙齿。大家可以对着镜子试一下,露出八颗牙齿时的笑容确实是灿烂的。应当说,这一要求是有依据的,但是,稍有社会经验的人也非常明白,露出八颗牙齿的笑容未必发自真心。假笑、干笑、傻笑、狂笑等,都可以露出八颗牙齿,这是人们所需要的吗?
由此,习惯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说具体一些,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
3. 尊重规律,讲究方法
一是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
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周士渊先生分析,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肯定也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同时,周先生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诀,即,
① 真正懂得重要性
② 找出可行性分析
③ 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④ 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⑤ 每天前进一点
⑥ 借东风
⑦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的名言,即“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就没有任何事情是难的。
二是习惯培养的步骤。
培养我们的良好习惯到底有哪些基本的环节和方法呢?
可以概括出六大步骤。
① 认识习惯的重要
② 与同学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③ 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④ 持之以恒地练习
⑤ 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
⑥ 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
大家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培养一个好习惯或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也是必须的。
三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我相信,每一个父母和教师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4.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一是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训练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形不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二是训练必须严而又严。
训练还要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就得咬着牙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养成好习惯。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向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同志学习,他在训练女排时就有个“狠”劲。平时,他非常关心、爱护女排队员,待她们和蔼、亲切,对她们的生活关怀备至。可一上了训练场,他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女队员累得浑身出汗如水洗一般,他又扔过去一个球,“继续练!”女队员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了,他又扔过去一个球,“还得练!”他知道,不这样练是打不出世界冠军的,没有这种“狠”劲,表面上是疼爱她们,可最终是害了她们。
三是训练必须要求具体。
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如洗衣服这项行为训练内容,如果我们认为要求高、过程复杂,可以把它分解成五个步骤,一浸、二抹、三搓、四漂洗、五晾晒。这样就很容易掌握要领,且印象深刻。
四是训练必须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
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不能高估我们的自觉性,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二) 学习个性决定学习效果
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似乎是所有优等生成功的第一秘诀。
在学习中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只注重方法的模仿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意、认识、了解、发展及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个性,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时刻刻都处在控制之中,使自己的学习进程步步扎实,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丰富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深刻、准确。
所以,形成学习个性才是每个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锤炼人格和魅力的重要方法和步骤。
1楼
第一章
什么是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1.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2. 现代教育专家说养成教育
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说,“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
3. 养成教育的目标
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最低目标与终极目标。
最低目标是:通过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解放人的大脑。习惯是人体中的软件系统,在这个软件系统的使用下,人的许多行为与思维活动将处于一种不加思索的下意识状况,从而使大脑得以解放出来,集中到自由创造的方面上来,最终激发大脑的潜能。
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
什么是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1.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2. 现代教育专家说养成教育
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说,“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
3. 养成教育的目标
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最低目标与终极目标。
最低目标是:通过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解放人的大脑。习惯是人体中的软件系统,在这个软件系统的使用下,人的许多行为与思维活动将处于一种不加思索的下意识状况,从而使大脑得以解放出来,集中到自由创造的方面上来,最终激发大脑的潜能。
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
2楼
第二章
什么是习惯
一、习惯的定义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其实是说习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去做了。比如每天要刷牙、洗脸等。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指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一词的解释,“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不难看出,习惯具有个体和社会群体两个层面的意义,从个体层面来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二、习惯的特征
1. 简单
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东西。
习惯并不深奥,常常很简单。比如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等等,其实都是做起来一点都不难的事情,难是难在坚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并且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2. 自然
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这是习惯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做一件事情还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习惯并未真正养成。比如每天晨练30分钟,孩子要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孩子要是想都没想,自动地去锻炼,一天不锻炼就感到别扭,觉得浑身不舒服,这就叫养成习惯了。
3. 后天性
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有的习惯是很自然、不费什么功夫就形成的,有的则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而养成同一种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会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
4. 可变
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形成后就很难改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很牢固的不良习惯,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能发生改变。当然,这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来克服惯性的作用力。
5. 情境性
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养成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懒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三、习惯的分类
人们通常把习惯分成好习惯和坏习惯两大类,这种分法虽然简便,却很笼统。《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对习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归纳出来主要有:
1. 按习惯的价值分,良好(积极的)习惯和不良(消极的)习惯。
凡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起积极作用,适应人的正常需要,且对人具有正向价值的一类习惯就是良好的习惯或积极的习惯。如节约能源、坚持体育锻炼等。反之则是不良的习惯或消极的习惯。如不讲究卫生、酗酒、吸烟等。
2. 按习惯的层面分,社会性习惯和个(个体)性习惯。
社会性习惯多是强调与他人发生联系的习惯,通常体现为适应公共生活领域的习惯。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等。
个体习惯则是社会个体所独有的习惯。如有人习惯早睡早起,有人习惯晚睡晚起;有人习惯早上锻炼,有人习惯晚上锻炼等。
3. 按习惯的水平分,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
动作性习惯主要是一些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比较简单,形成的时间较短,容易训练。如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洗脸等。智慧性习惯比较复杂,层次更高,需要较长时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这类习惯主要涉及的是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反应倾向方面的内容。比如做事有计划、凡事三思而后行、实事求是、质疑等。
4. 按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分,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
一般性习惯与人的一般能力要求相一致,如善于观察事物、勤于思考等。特殊性习惯与特殊技能和能力要求相适应,如建筑师、艺术家等职业所需要的利用表象构图的习惯等。
5. 按不同的活动领域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
这是按照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领域来分的,还可以进行细分。比如学习习惯中可分出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等等。
6. 按出现的时间分,传统性习惯与时代性(现实性)习惯。
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习惯可以看成传统性习惯,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新习惯就是时代性习惯。比如乘电梯靠右边站立的习惯,等等。
3楼
养成教育的关键期
一、小灰天鹅认“妈妈”
小灰天鹅从蛋壳中爬出来后,会把第一眼看到的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如果是母鸡孵化它出壳,它就把母鸡当妈妈;如果出壳时是人在身边,它就把人当作妈妈。如果出生时不接触任何动物,它就只会自己吃和玩,几天后再接触别的动物哪怕是它真正的妈妈,它也不会认了。
这种有趣的现象是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在动物的心理实验中发现的。他把小灰天鹅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
二、“关键期”
经过多次实验,洛伦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动物早期的发育过程中,动物的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如果错过这一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就叫“关键期”。
当把动物实验引申到早期儿童发展教育研究中时,现代科学家发现,人的智力、能力、习惯的发展,“关键期”同样存在而且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也把它称为“敏感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
三、真实的案例
1. 案例一
“狼孩”卡玛拉姐妹在狼的抚养下长大,被带回到人类社会时,姐姐约8岁,妹妹约1岁半。科学家们想尽各种办法,仍然无法让她们改掉狼的生活习性。妹妹虽然在两个月后说出了“不”字,但一年后就死去了。姐姐经过3年的培训才能用脚走路,直到17岁时死去,智商也只有3岁半孩子的水平,只能讲45个单词。
2. 案例二
日本士兵横井庄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在东南亚大森林,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完全遗忘了人的一切习惯和语言。但是,获救后仅仅通过28天的训练,他就完全恢复了人的习惯,重新适应了人类的生活。
这两个案例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关键期的重要性。前者表明,在关键期,一个人正常的发展一旦受阻,将会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障碍,这种障碍有时是很难甚至不可弥补的;后者则表明,只要不错过受教育的“关键期”,日后的发展即使出现障碍,也会很快克服困难并恢复正常。总的来说,成长的关键期,会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一些具体的关键期
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
●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
●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 2岁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
● 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点数儿、按要求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
● 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
● 4岁至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3岁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 3岁是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
● 4岁以前是形成视觉形象发展的关键期;
● 5岁至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
● 9岁至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 幼儿阶段是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
● 小学1、2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 小学3、4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
● 小学3、4年级,初二、高二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 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 初中阶段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关键期的出现是与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的,同一个关键期,有的孩子可能出现得早些,有的孩子可能会很晚,这是由人的个体性差异决定的,不能一概而论、生搬硬套。抓住关键期固然重要,但也不要迷信关键期,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引导,循序渐进。
五、三岁决定一生,养成教育也有关键期
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有关键期。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习惯要从小培养。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成年前,尤其是年幼的时候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少年期(13~16、17岁)都是重要的时期,尤其幼儿期更为关键。为什么幼儿时期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呢?对此,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归纳起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生理上的原因
从生理上讲,儿童的脑发展迅速,7岁时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大脑皮层结构也日趋复杂化。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使得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5~6岁时儿童脑电波的发展出现一个明显的加速时期,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增强。就是说,此时儿童脑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为其进行习惯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生理物质基础。
2. 心理上的原因
从心理上来讲,进入幼儿期,儿童游戏增多,身心发展迅速,生活范围扩大,独立性增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同时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当儿童在生活中、游戏中、社会交往中发生无数个第一次、无数个不知道如何办时,教育者如何处理、如何说话,都会影响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就好比在洁白的纸上抹下的第一笔,这些第一次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
3. 现实的调查
现实的调查证明,良好的习惯带来成功,不好的习惯导致失败。成功人士的好习惯和失败人士的坏习惯,究其根源,大多数是来自小时候所受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格教育端耐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抓住了这一黄金时期,孩子的发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共有回复3篇 1